半导体板块表现活跃 机构关注睿创微纳

炒股就看,半导权威,体板专业,块表及时,现活全面,跃机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构关
上周(8月1日至5日),注睿大盘延续震荡调整,创微沪指周跌0.81%,半导收于3200点上方。体板深证成指、块表创业板指则分别微涨0.02%、现活0.49%。跃机此外,构关科创50指数周内5连阳,注睿全周涨幅达6.28%,在A股指数中表现最为抢眼。从市场热点看,光刻胶、半导体等板块引领科技股走强。
机构调研方面,受半年报披露窗口期等因素影响,部分公司暂停接受调研,故近期获调研公司总数较少。数据显示,上周仅44家沪深公司接待机构并披露了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从个股调研热度看,、、、、、等公司接待了超百家机构,受关注度较高。
市场表现方面,获调研股涨跌互现,约五成个股上周股价上涨。全周上涨近24%,成为获调研股中涨幅最大公司。
睿创微纳即所处的半导体板块上周表现活跃,公司也是科创50指数的成员。上周五(8月5日),睿创微纳单日股价大涨19.99%,报收47元/股,最新市值约210亿元。
就在8月5日上午,、、摩根士丹利,以及重仓该公司的景顺长城基金等多家机构在线调研了睿创微纳。
睿创微纳专业从事专用集成电路、特种芯片及MEMS传感器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是国产红外热成像技术领先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睿创微纳是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上市后一直是机构重仓标的。截至今年6月底,景顺长城明星基金经理杨锐文管理的5只基金上榜了睿创微纳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不过,明星私募基金经理冯柳管理的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退出了睿创微纳的前十大流通股东队列,今年一季度末时,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为该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
此次睿创微纳之所以迅速受到机构关注,除了半导体板块的升温,公司披露半年报成绩单也是重要原因。睿创微纳于8月4日晚间披露,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7亿元,同比增长24.89%;净利润为1.12亿元,同比下降58.28%。
尽管上半年整体盈利下滑,但分拆来看,睿创微纳第二季度环比显著改善,该公司二季度单季实现营收6.42亿元,环比增长44.15%;净利润0.98亿元,环比增长587.50%。
调研纪要显示,睿创微纳主要介绍了公司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机构则重点关注其海外市场、军民品领域业务的拓展情况。
其中,针对今年特种装备市场的需求情况,睿创微纳介绍,上半年特种装备业务因客户采购计划推迟或疫情因素导致进度受到影响,部分项目出现订单下发或交付推迟,致使上半年收入确认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公司配合客户积极完成相关项目转段工作,确保了某型号的首批批产交付,同时完成多个重点精确制导项目的定型与批产准备,预计即将转入批产交付阶段。
截至目前,睿创微纳称已接获下半年交付订单或备产任务较上半年有显著增加,下半年面临集中交付压力;在特种装备竞标项目中,公司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同时,公司重点发力制冷机芯及激光测距模组等新产品市场,参与配套项目及合同签订金额较之此前均有显著增长。
睿创微纳认为,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红外热像仪成本的下降和性能提高,汽车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势必在行,车规级红外热像仪的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
相关文章
-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8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Z世代”想“躺平”和购买国货。美国品牌正别出心裁地吸引他们 去年,万豪国际委托阿诺德·马为上海Moxy酒店开业策划了一场营销活动。万豪知道必须进行本地化2025-07-08
- “本以为是养生的,每次都喝几碗,结果全是添加剂……”继业绩亏损、大规模闭店风波后,海底捞再陷舆论质疑。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在海底捞吃猪肚鸡火锅时,因锅底口味淡向服务员反馈,服务员却拿来一包2025-07-08
- 为期6天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今天31日)拉开帷幕。今年服贸会首次设立环境服务专题展,重点展示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新技术、新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为首次参加服贸会的“新人们”,环境服2025-07-08
比亚迪跌超7%,赛道股大调整,“大块头”逆市上涨,这些个股尾盘或被抢筹
转自:中国证券报截至31日上午收盘,沪深两市逾4200只个股下跌,上证指数下跌1.18%,深证成指下跌1.74%,创业板指下跌2.13%。北向资金净流入0.97亿元。此外,MSCI明晟)8月份的指数季2025-07-08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设置境外分会场 国际化参与程度提级升格
设置境外分会场 国际化参与程度提级升格本届论坛年会境外嘉宾构成及规格也进一步丰富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国际清算银行BIS)总裁卡斯滕斯、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国际银行业联合2025-07-08- 财联社8月31日电,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全球变暖状况有所缓解,格陵兰岛融冰仍将造成海平面上升至少27.4厘米。丹麦与格陵兰岛地质勘测所研究人员分析2000年至2019年的气候数据得出上述结论,研究报告刊2025-07-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