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房企都不拿地了
原创 丁祖昱评楼市
今年以来土地市场始终处于低位,房企截至6月末,拿地50强房企中仍有三成房企尚未拿地。房企若是拿地聚焦重点22城,50强房企中未拿地比例过半数。房企
房地产行业对“人、拿地地、房企钱”的拿地依赖度极高。土储规模极大程度决定了未来的房企业绩增量,新增土储过少,拿地有可能会导致没有项目可卖,房企最终退出市场。拿地
尤其对上市房企来说,房企土储极为重要。拿地长期以来,房企上市房企估值与土储关联度较高。
据统计,211家上市房企中,2021年至今尚未在22城集中拍地城市中拿地的企业有约88家。
2022年上半年,高达82.5%的上市房企尚未在22个集中供地城市拿,绝大多数为民营上市房企。
至今还在拿地的房企中,主要以国企、央企为主,且地方城投、平台公司的“托底”现象严重。
2022年上半年,各大房企的投资力度和意愿显著下滑,截至6月末,土地成交体量同环比下降均超五成,而随着能级的提升,成交量价同比降幅也持续增大。
CRIC数据显示 ,2022年前6月,新增货值百强门槛44.4亿元,同比大降58%;投资金额、建面百强门槛分别为15.9亿和28.1万平方米,同比降幅61%。
具体到企业来看,近九成房企拿地金额同比下跌,拿地企业中,国企、央企仍是土地市场的主力军,民企几乎隐身,地方平台公司仍旧处于“托底”态势。
就全口径销售TOP50企业而言,国央企占比达到74%,接近75%的投资金额来自国企央企,尤其中海、华润、招商等房企在22城投资相当积极,民企则近乎“隐身”,拿地金额占比仅有25%,且集中在少数企业中,如龙湖、滨江等。
从已拿地的典型百强企业来看,除滨江等少数房企拿地金额维持正增长,万科、绿城等拿地金额同比跌幅超过6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部分典型百强企业拿地金额同比跳水,但其在整体市场投资放缓的情况下仍在保持一定的新增土储。
部分房企已近一年不曾拿地。
截至6月末,50强房企中仍有三成房企尚未拿地,若聚焦重点22城集中供地城市,50强房企中未拿地比例超过半数。
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要求22个试点城市实施住宅用地“两集中”政策,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同时要求试点城市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比一般不低于10%。
在集中供地的土拍模式下,土地拍卖逻辑与以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截至6月末,百强房企投资金额的83%集中于22城,22城以外仅占17%,百强房企对于核心城市以外的投资可谓“慎之又慎”。
随着22城重要性的增加,我们统计了211家上市房企,2021年集中供地至今的拿地情况。
结果发现,2021年集中供地至今,有约88家上市房企尚未拿地,若剔除热度最高的2021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2021年第二次集中供地至今,有高达124家上市房企尚未在22个集中供地城市拿地,占比约58.8%。
2022年上半年至今,211家上市房企尚未在22个集中供地城市拿地的占比为82.5%。绝大多数为民营上市房企。
土储对于上市房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估值与其关联度极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有部分上市房企近一年未在22城落子,一方面是在“三道红线”政策下,不少企业融资端受阻,另外一方面,还是行业信心问题。
虽然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央和地方对房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在企业融资、拍地门槛、资金监管、限购限贷等方面均有放松,但由于行业新房销售表现仍未出现真正转好,企业拿地信心依旧低位,二季度土地流拍与一季度相比,仍无实质性改善。
从依然还在拿地的企业来看,滨江和龙湖是少数在集中供地中相对积极,且拿地金额排在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
滨江上半年拿地几乎全部来自杭州的两轮集中供地,而龙湖则在北京、重庆、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分散投资。
方面表示:“公司之所以还在继续拿地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财务稳健,有比较充裕的现金流,历来资金杠杆也不高,财务成本仅4.9%,其次是深耕主义下的客户认可度。”
有“杭州一哥”之称的滨江集团长期以来都是区域深耕的典型。2021年滨江实现销售额1691亿元,同比增长24.01%,超越同期TOP30房企的平均增速-2.65%,销售目标完成率112.73%。
滨江集团长期重仓杭州、聚焦浙江,以此稳固基本盘,再适度加强省外重点城市布局,这一打法使其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保持了一定的拿地底气。
滨江集团告诉我们:“滨江首先是区域品牌而不是全国品牌。”
他们至今的定位尚未改变。
龙湖集团与滨江略有不同,但总体仍是“深耕战略”的受益者。
龙湖的城市深耕战略最早始于2012年,当时企业在首次进入行业十强之后开始放缓布局节奏,将公司战略升级为“产品聚焦、加大区域纵深、增持商业”,之后又 2013年将战略刷新为“扩纵深、近城区、控规模、持商业”,更坚定地布局一二线热点城市,发展模式由高增长转向精耕细作,并一直坚持至今。
截至2021年底,龙湖进入的城市数量为69个,在同等规模的企业中偏少。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龙湖的单城市产能达到42.04亿元,在同等规模的企业中是最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龙湖单城市产能最高在2017年,销售规模首次突破千亿之后,龙湖开始略微加快进入其他城市的脚步,促进规模的进一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则是单城市产能有所下滑。
截至2021年底,龙湖的总土储建面为7354万平米,较2020年略降。
近年来,不少房企收缩区域布局,回到“深耕战略”,聚焦核心城市。如建业地产持续深耕河南省内三四线城市,弘阳地产开始回归深耕江苏省,祥生地产也回到大本营区域开始深耕。
房企们正逐步放弃一些城市,稳固自身。
我们认为,短期内国央企、平台公司的强势局面不会反转,仍是集中供地的主力军。
随着销售的复苏以及金融环境的相对宽松,民企会更多的参与到土拍中,且地方城投、平台公司的“托底”会有一定减少,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平台公司不具备完全开发的能力,且持续托底对于资金要求也较高。
对于部分房企而言,想要介入集中供地的核心城市,合作开发、联合开发或是有效渠道。
未来土地市场的热度能否恢复,主要取决于民企拿地能力的恢复。我们期待民企们“复出”试水。
(责任编辑:百科)
-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古廿来源/新熵ID:baoliaohui)0糖撑起150亿美元估值的元气森林,正想要走出赤藓糖醇的围城,寻找新的支撑点。日前,元气森林对外宣布, ...[详细]
-
竞争性升值!欧美正在上演一场“反向货币战”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 朱雪莹通胀“高烧”下,欧美争先恐后,力求本币升值以提高购买力。然而货币战争永远是一场零和博弈,有赢就有输。和上演“竞争性贬值”的亚 ...[详细]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一十九次委员长会议听取有关草案和议案审议情况汇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一十九次委员长会议听取有关草案和议案审议情况汇报 栗战书主持会议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委员长会议23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栗战书 ...[详细]
-
华夏基金万方方:关注三类资产 今年后半段军工板块会有比较好的机会
我们认为今年后半段军工板块会有比较好的机会,这种机会主要来源于业绩。当然这里面还有两个重要因素需要进一步评判:一是国企改革短期看确实形成一些个股的机会,但对整个板块的贡献有待评估;二是中报披露临近,板 ...[详细]
-
来源:经济参考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中国外贸数字化转型的‘窗口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在发言中提出。她进一步分析,当今,贸易发展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发展模式、竞争手段都在向数 ...[详细]
-
据@CATL 微博消息,6月23日,宁德时代发布CTP3.0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据介绍,通过全球首创的电芯大 ...[详细]
-
拜登呼吁汽油税减免获两党嘘声 白宫给的究竟是“特效药”还是“毒药”?
财联社6月23日讯编辑 马兰)人心向背,大概是最近形容美国总统拜登最合适的一个词。Yahoo新闻汽油税报道下网友的留言:你邻居失业是衰退,你自己失业是绝望,拜登下台了是复苏。不仅仅美国民众对拜登越来越 ...[详细]
-
文章来源:华尔街见闻恒天然集团将其2022-2023年每公斤乳固体价格的预测区间上调了50新西兰分,至9.50新西兰元约合6美元),这将是该公司有史以来向其1万名新西兰农民股东支付的最高价格。新西兰乳 ...[详细]
-
据中国网,11月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不折不扣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全力抓好当前疫情处置工作举行发布会,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高风险区连续5天没有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详细]
-
一季度,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并未延续2021年末的回升态势,出现了小幅回落。6月23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官网发布的《2022年1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信托资产总额为 ...[详细]